夫妻對風險的感受不同怎麼辦?顧問如何協助找到同頻的理財節奏?
在協助夫妻討論投資計畫時,常會出現的問題是:「這樣風險會不會太高?」夫妻其中一方覺得市場下跌太可怕,另一方則認為「放長期會回來」。
每人對於對風險的感受不同,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甚深,所以不是一句「市場下跌幾%受不受得了」就可以表達的。在顧問服務的過程中,我們是如何協助夫妻達成共識,找到兩人共同的理財節奏呢?
![]() |
圖片來源:freepik |
--本文作者--
我是洪哲茗,國際特許財務分析師CFA。出身理工科系的我,善於拆解金融商品、破除金融話術,不銷售金融商品,讓我更能夠客觀分析商品優劣,目前已為上百人進行財務規劃與諮詢,歡迎點我了解顧問服務項目,了解如何為理財做最好的選擇!
安心不是來自勇氣,而是具體可執行的計畫
很多人以為「能忍受下跌」就是高風險承受度,但真正的安心,來自清楚知道「自己的財務需要什麼」,從而安排好具體的計劃。
當家庭有明確的理財架構——每月該定期定額多少、目標報酬率多少、投資組合該怎麼配置、何時檢視與調整——風險就不再是未知的恐懼,而是可以管理的變數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顧問服務中,最常透過生涯資產模擬,模擬未來的收入、支出、教育金、退休金與目標投資報酬率,了解與財務目標的距離、財務的緩衝、可能的變動對整體生活的影響。生涯資產模擬,不只是財務模型,更是夫妻之間建立共識的起點。
工程師與老師的風險對話
王先生是一位45歲工程師,太太是43歲的國中老師,家庭收入穩定,主要投資決策由王先生負責。太太平常較少參與投資,但聽到同事多半選擇儲蓄險或定存等較保守的理財商品,難免開始擔心先生的投資是否會「太冒險」。(延伸閱讀:投資傳產股票比較穩健安全?那些你以為的穩健投資,其實不一定安全)
在顧問過程中,我們一同進行了生涯資產模擬,並且仔細盤點家中的財務資源,結果顯示他們距離退休目標仍有充足緩衝,只要持續維持現在的儲蓄率與投資紀律,就能穩健達成目標。
這些具體的過程和清楚的數據,讓太太第一次真正理解:「市場的波動不一定是危險,只要計畫正確、定期檢視,就能確定我們還在正軌上。而且,現在好像比較知道先生都在做什麼了。」
之後,我們定期每季檢視一次資產報表,確認實際投資進度,並且針對突發狀況進行調整。王太太的態度,從「擔心市場」轉為「一起確認方向」,夫妻財務上的溝通也更加順暢。(延伸閱讀:台股站上兩萬點,該買進還是賣出呢?關於擇時進出的風險與建議)
用計畫取代情緒,用檢視取代焦慮
![]() |
圖片來源:freepik |
理財不是比誰膽子大,而是比誰更了解自己的底線。當夫妻能從「賺多少」的對話,轉換為「生活是否開心」的討論,就會從情緒爭辯變成合作計畫。顧問的角色,就是協助夫妻用數據畫出「風險邊界」——知道每月該投入多少、若報酬低於預期會怎樣、距離目標還差多少,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做法。
風險承受度不是一種勇氣,而是一種理解:理解自己能承受的範圍,也理解伴侶的擔心。(延伸閱讀:財務規劃流程 - 為什麼要做需求訪談?五個步驟大概要多久時間?)
真正的安心,不是因為市場漲跌,而是即使跌了,我們也知道自己還能走得穩。
如果你和另一半也曾為投資觀念不合而爭論,不妨嘗試從「生涯資產模擬」開始,讓風險可視化、讓計畫具體化,焦慮自然會減半。歡迎與我預約30分鐘線上流程諮詢,讓我陪你們一起看清數字背後的故事,找到屬於兩人的安心節奏。
常見問題 FAQ
Q1:為什麼夫妻的風險感受差那麼多?
因為風險感受來自生活經驗與安全感,而非金融知識。有人害怕損失、有人害怕錯過。透過討論「目標」而非「報酬」,能幫助夫妻找到共同語言。
Q2:什麼是生涯資產模擬?
生涯資產模擬會整合人生階段的收入、支出、儲蓄與投資報酬率,預測資產在未來的變化軌跡。透過模擬不同情境(例如買房或提前退休),可以看出財務目標是否仍能達成,幫助你提早調整計畫,讓安心建立在數據之上。
Q3:生涯資產模擬能幫我看出什麼?
它能讓你具體看到財務狀況在各種情境下的變化,清楚知道「現在的計畫是否足以支撐未來」。
對夫妻來說,這也是建立共識的重要工具——當數據能被看見,焦慮就會減少,信任就會增加。
即可索取限量免費300元財務健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