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麼說服另一半做財務規劃?如果另一半堅決不做,可以怎麼辦?
在伴侶關係裡,對金錢的態度往往反映出性格與價值觀。有人重視安全感,想先計畫好每一步;有人相信順其自然,覺得生活不用太多框架。問題是,當兩種想法碰在一起,衝突就出現了——一方想提前準備,一方卻覺得多此一舉。
「錢夠用就好,規劃那麼多幹嘛?」這句話,往往是主動想做財務規劃的一方,常常碰到的軟釘子。
![]() |
圖片來源:freepik |
--本文作者--
我是洪哲茗,國際特許財務分析師CFA。出身理工科系的我,善於拆解金融商品、破除金融話術,不銷售金融商品,讓我更能夠客觀分析商品優劣,目前已為上百人進行財務規劃與諮詢,歡迎點我了解顧問服務項目,了解如何為理財做最好的選擇!
先理解「不想規劃」背後的心理
剛轉任顧問的時候,一開始我是蠻堅持要夫妻一起來規劃的。因為我認為夫妻就是生命共同體,生活都難以分割了,財務上更是難以切分。後來,發現真的是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,與其夫妻都沒有規劃,倒不如較主動的一方先來規劃,等到另一半看到改變,或許會回心轉意。
放下這種執念後,我反而開始思考,另一半為什麼會拒絕做財務規劃?真的只因為懶惰嗎?
後來我發現,真正背後深層的原因,通常是因為「害怕面對」。害怕看到現實、害怕被比較、害怕被認定自己沒能力。所以,只要一想到要公開自己的收入、資產狀況,就會想找各種藉口來逃避。
用講的很簡單,但是夫妻間有既定的互動模式,往往難以覺察這樣的情緒。
![]() |
圖片來源:freepik |
用生活化方式開始對話
若一開始就強調「要檢視收入、支出,看以前的理財狀況如何」,對方必然會覺得壓力大或羞於見人,當然會抗拒配合。所以,我通常會告訴想做規劃的一方,以「共商未來大計」的態度,邀請另一半來了解財務規劃的內容。
買了房以後,我好擔心存不到退休金耶,我們一起找人來幫我們,好不好?
我不知道怎麼開始存教育金比較好,我查了這家顧問公司,他們好像蠻專業的,你也來幫我看看是不是真的,好不好?
類似這樣「邀請」而非命令的語氣,成功的機會可以大幅提高,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檢討,但所有人都樂於協助別人,尤其是自己親密的另一半。
只要另一半願意開始對話,情況就會有機會好轉。(延伸閱讀:房貸、育兒雙重壓力下,也能開始退休準備?看雙薪家庭的實例規劃)
若對方始終不配合,該怎麼辦?
不過現實中,當然還是有人不願參與夫妻的共同財務規劃,而且比例也不低。現在,我也可以接受僅有夫或妻其中一方進行規劃,並特別注意以下幾件事:
- 保留個人帳戶與緊急預備金:不論是否共同理財,確保自己能在緊急時有3–6個月生活費的預備金。因為即使另一半拍胸脯說財務沒問題,也要用最壞的狀況去設想。(延伸閱讀:緊急預備金要存多少才夠?怎麼準備最划算?現金的比例要多少呢?)
- 確保保險權益:了解對方的壽險、醫療險受益人與保障額度。先了解可能的最壞狀況,預作打算。
- 明確責任範圍:若是另一半連收入多少、資產負債有多少都不願意說,至少先劃分好彼此的財務界線,家中開銷、孩子教育費、房貸該怎麼分,最好要有明確範圍,甚至留下紀錄。
- 做好「我能控制的部分」:從自身的投資、儲蓄開始,不需等待完美共識再行動。
我要強調,做這些並不代表「不信任」,反而有機會讓關係更穩定。當我們自己先做好,甚至找時間開誠布公,讓另一半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,願意先敞開心胸,未來才有更進一步的機會。(延伸閱讀:客戶案例 :夫妻創業壓力大到想離婚,財務顧問如何協助創造理財安全感?)
關係裡的安全感,從透明開始
![]() |
圖片來源:freepik |
夫妻規劃的目的,不是要斤斤計較誰的付出較多,而是讓兩個人有共同話語,對未來都更有底氣。把一起理財規劃當成「一起打造生活的過程」,而不是「誰有資格講話大聲」,才能讓關係更加靠近。
或許你也正陷入這樣的困境,歡迎與我預約30分鐘線上流程諮詢,瞭解如何透過專業顧問的引導,讓彼此都有機會重新理解「財務規劃」真正的意義。
常見問題 FAQ
Q1:另一半完全不願談錢,我該怎麼開始?
先從生活願景談起,而不是數字。像是「我們想去哪裡旅行?」、「退休後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?」這些問題能自然引出金錢話題。
Q2:分開理財會不會影響關係?
不一定。若彼此透明、尊重,只是「分工不同」,並不代表「不同心」。重要的是雙方都清楚家庭財務狀況。
Q3:顧問能幫上什麼忙?
顧問能成為中立的第三方,幫助伴侶一起盤點財務現況、釐清誤解,協助雙方建立共識。
即可索取限量免費300元財務健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