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歲中年理財怎麼做?穩健資產配置指南
你是否也曾這樣想過:「我 40 多歲了,再不拼一波,退休來不及了。」
面對中年財務壓力,我們很容易落入「還有時間補回來」的思維陷阱。於是,有人加碼高風險投資、有人快速槓桿,甚至有人全數投入加密貨幣、當沖、選擇權——只因為害怕錯過。
但事實是:理財的下半場,不應該更冒險,而應該更穩健。(延伸閱讀:40歲才存退休金來得及嗎?多少錢才夠?)
![]() |
圖片來源:Canva |
--本文作者--
我是洪哲茗,國際特許財務分析師CFA。出身理工科系的我,善於拆解金融商品、破除金融話術,不銷售金融商品,讓我更能夠客觀分析商品優劣,目前已為上百人進行財務規劃與諮詢,歡迎點我了解顧問服務項目,了解如何為理財做最好的選擇!
中年不適合冒進的兩個現實
![]() |
圖片來源:Canva |
安德魯是一位學有所成的專科醫師,有著相當不錯的收入,太太則是一般上班族,心力主要用在照顧兩個孩子上。眼看即將進入40歲的年紀,過去雖然小有積蓄,可是房貸、生活開銷、教育金等壓力擺在眼前,讓安德魯不敢想像自己的退休生活。
在朋友的慫恿下,安德魯去借了500萬的信貸,全數投入台積電,期盼能為退休金多添些柴火。孰料遇上川普的對等關稅衝擊,股市波動震盪,讓安德魯睡不著覺,心神不寧。(延伸閱讀:川普政策打亂全球市場,投資策略該如何應對?)
類似安德魯的例子,實在多不勝數,尤其在股市多頭的時候。然而,像我一樣邁入40歲的中年,其實更沒有「搏一把」的本錢,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:
1. 責任最重,緩衝空間變小
30~50 歲之間,正是家庭經濟責任最重的階段:孩子教育、房貸、父母照護、未來退休。如果這時資產配置出錯,很可能影響的不是你個人,而是整個家庭的財務穩定。你願意讓家人陪你一起承擔風險嗎?
2. 時間成本變高,翻身難度變大
假設25歲做錯投資決定,還有40年職涯可以調整;但若在 45 歲時大幅虧損,剩下20年的工作年限,調整難度將大幅提高。
中年理財真正該做的三件事
![]() |
圖片來源:作者自製 |
當安德魯他們來找我諮詢時,我告訴他們,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借錢投資虧損,而是不清楚未來需要多少錢才夠,所以才會汲汲營營於賺更多錢。因此,我們按部就班完成以下三件事:
1.盤點目標落差,知道需要多少錢才夠
在進入顧問服務前,安德魯他們不曾想過:
- 教育基金要準備多少?
- 退休準備進度達到幾成?想要幾歲退休?
所以,定期盤點收支概況、以及未來目標的達成率,是中年理財最重要的開始。
2.重新打造穩健的核心資產配置
經過前面的盤點,安德魯他們「只」需要年化報酬率6%,就可以達成各項目標,其實他們根本不需要「搏一把」,把投資都壓在台積電身上。因此,重新調整資產配置,以全球分散、股債配置的投資組合,加上持續的定期定額投入,過程不太需要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,絕對能讓安德魯他們「吃得下飯、睡得著覺」。
穩健不等於保守,而是有系統的控制風險。
3.建立「投資安全網」
這個安全網包含三層:
- 緊急預備金:以定存為主要配置,準備家庭6個月的生活支出。(延伸閱讀:緊急預備金要存多少才夠?怎麼準備最划算?現金的比例要多少呢?)
- 短期目標資金:預計3年後要換車的錢,一部分由儲蓄險支應,剩下的則由當年度收支結餘給付。
- 符合需求的風險規畫:盤點保障需求與現有保單,補足風險缺口,讓家庭無後顧之憂。
擬定好這些計畫後,安德魯他們瞬間放下心中的大石頭,原來理財的過程,可以變得這麼安心、這麼有選擇。(延伸閱讀:理財規劃費用怎麼算?一次搞懂市場行情與收費標準)
慢就是快,財務幸福從「心」開始
股神巴菲特90%的資產,是在他75歲後累積來的。大家都知道複利的威力強大,卻鮮少有人願意慢慢等待。甚至,在股市多頭的時候,選擇穩健的投資組合,還會被少年股神訕笑。但就如同龜兔賽跑中的烏龜與兔子一般,能夠站在終點、笑到最後的烏龜,才是真正的贏家。
「穩健」,並不代表消極保守,而是理解現況後做出成熟選擇的勇氣。
若你感覺最近理財上有點不確定、不知道自己策略是否過於保守,或過於積極,歡迎與定方預約30分鐘免費線上諮詢,我們不談推銷,只談如何解決你的問題,讓你不再單打獨鬥,穩穩地,邁向後半場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