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菲特給股東的最後一封信,寫給人們的智慧筆記

ifa andrew-buffett final letter life philosophy-1
圖片來源:Forbes

當一個人走到人生的尾聲,會留下什麼?

巴菲特上周公開了他給股東的最後一封公開信,信裡幾乎沒談市場、沒談報酬率,而是談人生。他以溫和卻堅定的筆調說:「想想你希望自己的訃聞怎麼寫,然後活出配得上的人生。」(延伸閱讀:《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》讀後感)

這不是道德說教,而是一個值得反覆思考的問題。因為當我們清楚「想留下什麼」,我們就會知道「該如何活」。

坦白說,讀到這段時,我也忍不住問自己:如果有一天,真的有人要替我寫一篇訃聞,我希望上面會寫什麼?


--本文作者--

我是洪哲茗,國際特許財務分析師CFA。出身理工科系的我,善於拆解金融商品、破除金融話術,不銷售金融商品,讓我更能夠客觀分析商品優劣,目前已為上百人進行財務規劃與諮詢,歡迎點我了解顧問服務項目,了解如何為理財做最好的選擇!


訃聞,是人生最誠實的鏡子

巴菲特在信中回顧自己的一生:「我出生於美國、健康、男性、白人——光這一點就幸運無比。」他承認自己被幸運眷顧,也提醒世人,成功並不只是努力的結果,更包含命運的成分。

我其實也常有同樣的感覺——我真的覺得自己超幸運。

出身在一個開明的家庭,父母總是讓我自己選擇道路;在銀行有大力提攜我的前輩,給我很多成長機會;太太總是無條件支持我的決定,包含回高雄工作、離開銀行、投入獨立財務顧問;孩子很自律,能把自己的任務做好;還有許多客戶,願意讓我成為他們人生中,很重要的夥伴。

尤其是太太,當初如果沒有太太完全無條件的支持,我今天大概不會坐在這裡寫這篇文章。我可能在台北的金融業,也可能留在高雄銀行,繼續做著讓自己提不起勁的事。

對我來說,訃聞這件事,不只是想像死亡,而是照見自己:當一切被濃縮成短短幾行字,我希望留下的是角色(好先生、好爸爸、陪伴別人的顧問),而不是數字(資產多少、賺了幾%)。(延伸閱讀:我的顧問之路 - 從交易室操盤手到家庭財務醫生)


以終為始,才有理財規劃

ifa andrew-buffett final letter life philosophy-2
圖片來源:freepik

理財規劃的本質,不只是追求報酬,而是幫助我們實現想要的生活。在顧問實務工作中,我們會請客戶回答一個問題:「如果三十年後的你寫了一封信給你,你希望裡面寫什麼?」

有人說:「我們的孩子都平安健康長大了,我們也順利回到家鄉退休。」

有人說:「我活得很自在、每天忙著帶孫子,忙的不亦樂乎。」

對我自己來說,有一個人生的關鍵轉彎,就是從交易室轉成獨立財務顧問。在銀行裡,看著管理階層的更迭、文化與制度的變化,我越來越清楚,如果我真的想投入獨立財務顧問,在銀行裡是辦不到的。

如果當時只想「賺更多錢」,我大概不會做出這個選擇。但當我用「以終為始」的角度去看——希望有一天別人記得我是「陪著他走一段財務路的人」,那麼轉職、收入不確定、從頭開始,就變成值得承擔的代價。

所以,當一個人開始思考:「我希望訃聞怎麼寫?」退休金、保險、投資組合,甚至職涯選擇,就不再只是數學題,而是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:我想成為怎樣的人?


想留給下一代的,不只是錢

ifa andrew-buffett final letter life philosophy-3
圖片來源:freepik

巴菲特說:「我從不想從墳墓裡統治一切。」他把錢交給子女管理的基金會處理,因為相信價值觀比金額更重要。

如果換成是我,對孩子或下一代,

我最想留下的是三件事:

  • 面對挫折難關,也不會放棄的勇氣;
  • 善待他人、善待這個世界;
  • 找到一件事,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把它做好。

這些東西不能只靠金錢買來,只能從生活裡慢慢示範。有一天即使我不在了,如果孩子能記得:「爸爸是一個會在我快放棄時,多說一句鼓勵的人。」那也算是一種很重要的傳承。(延伸閱讀:如何為孩子準備教育金?財務顧問釀製的財富女兒紅


理財的終點,是一個你願意簽名的人生

巴菲特在信末寫道:「選擇你的英雄,模仿他們。你永遠不會完美,但永遠可以更好。」他提醒我們,不要被過去的錯誤綁住,而要讓每一次決定都更接近自己想成為的人。

對我來說,如果有誰記得我,我希望他們記得的是:「曾因為我的一句鼓勵、一次行動,而產生了某種改變。」

理財,其實也是這樣。我們無法控制市場,也無法預測運氣,但可以控制自己怎麼看待金錢、怎麼使用金錢,讓錢成為支撐故事的工具,而不是故事本身。

當你願意問自己:「如果有一天有人要替我寫訃聞,我希望他怎麼寫?」你其實已經開始在做一份,屬於你自己的人生與財務規劃書了。


加入好友

加入定方官方LINE
即可索取限量免費300元財務健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