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發掘洞見》心得:用SIFT思維打破二元框架,找到人生C選項

ifa andrew-non obvious thinking sift mindset-1


最近閱讀了一本翻譯新書-《發掘洞見》,這本書不厚,各篇章很短,利於閱讀與停下來思考。讓我最有共鳴的,是作者提出的SIFT思維模型:Space(空間)、Insight(洞見)、Focus(焦點)、Twist(轉折)。這四個字看似簡單,但卻像是一把鑰匙,幫助我打開了許多日常中被忽略的門。

以下,我想分享一些個人生活與工作上的體悟。


--本文作者--

我是洪哲茗,國際特許財務分析師CFA。出身理工科系的我,善於拆解金融商品、破除金融話術,不銷售金融商品,讓我更能夠客觀分析商品優劣,目前已為上百人進行財務規劃與諮詢,歡迎點我了解顧問服務項目,了解如何為理財做最好的選擇!


ifa andrew-non obvious thinking sift mindset-2
圖片來源:作者自製



S:Space 空間 —— 在綠洲時刻找到靈感

我們的腦袋,常常在「逼迫自己」時,越想越打結,但只要創造一點「空間」,靈感就會自己冒出來。比如說,許多困擾我很久的問題,最後往往不是在書桌前被解決,而是在洗澡時、或是慢跑途中突然閃現答案。

這邊也提醒我,空間不是浪費,而是孕育創意的土壤。另外,作者也提到呼吸練習,就是最近常聽到的正念。每天給自己幾分鐘,把注意力拉回呼吸,不需要解決任何問題,只是單純地存在。這樣的片刻,就像是一片綠洲,讓焦躁的心有地方可以休息。


I:Insight 洞見 —— 問對問題,故事才會出現

書裡談到洞見,我想起自己錄製 podcast 的經驗。有時候準備很完整,但實際錄音卻顯得僵硬,反而是「脫稿演出」的時候,節奏更自然,故事也更打動人。

後來我發現關鍵在於「問題」。好的問題不只是一個問號,而是一個邀請,能引導自己或對方打開話匣子。就像我在訪談或諮詢時,嘗試問:「這件事對你的人生有什麼意義?」這樣的提問,比單純詢問數字,更能帶出客戶的人生故事。

而這些故事,才是規劃或合作的真正核心。洞見,不是看得比別人多,而是看見別人心中未曾說出的東西。(延伸閱讀:財務規劃案例 - 一份最棒的生日禮物


F:Focus 焦點 —— 你的目的是什麼?

在與客戶需求訪談時,我常常發現容易陷入細節。討論投資工具時,會糾結在費用率、報酬率的百分點;規劃生活時,會卡在某一個具體選擇上。但有時候,我會停下來問一句:「你的目的是什麼?」

這個問題像是一束光,把複雜的細節照亮,讓我們重新回到核心。就像使用 Google Map,不是先糾結要走哪一條巷子,而是先確定「終點要去哪裡」。

「Focus」提醒我,焦點不是排除細節,而是不被細節綁架。當我們重新聚焦,許多看似難解的問題,自然會出現方向。


T:Twist 轉折 —— 逆向思維的力量

最後是 Twist。對我來說,這代表的是逆向思維與交叉思考。查理·蒙格曾提出「魯納帕魯薩效應」(Lollapalooza Effect),強調不同的力量同時作用,會產生超乎預期的效果。

在我的實務經驗裡,這往往發生在把不同元素放在一起思考的時候。例如,單看收支,可能只覺得要省錢;單看投資,可能只想提高報酬;但如果同時把「收支、資產、時間、目標」放進同一張圖裡,就會看見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。

這是一種「組合」的力量。它不是要推翻原有的邏輯,而是透過轉折,找到新的角度。Twist思維提醒我:不要害怕跳出框架,因為真正的突破往往就在意想不到的地方。


SIFT,是一種生活態度

《發掘洞見》並不只是一套方法論,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。它提醒我在日常中留白,讓靈感自然湧現;它告訴我要問對問題,而不是急著找答案;它幫助我在資訊過多的時代裡,保持專注;它也啟發我用逆向與組合的方式,創造新的可能性。

對我來說,這本書最大的價值,就是讓我意識到:洞見不必是天才才看得見的東西,而是任何人,只要用心創造空間、保持好奇、懂得聚焦、勇於轉折,就能發掘的禮物。(延伸閱讀:這兩本書,改變了我們看待人生與成長的方式:《命定之書》與《享受蛻變》推薦心得

如果你正卡在選擇的十字路口,或許《發掘洞見》能幫助你,在生活與工作中,發現那個被忽略的選項C。

加入好友

加入定方官方LINE
即可索取限量免費300元財務健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