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動式 ETF 是什麼?值得投資嗎?投資人該期待、還是該更冷靜?
![]() |
圖片來源:freepik |
過去幾年,ETF 已經變成了一種主流投資工具。延續這股浪潮,台灣在2025年正式開放「主動式 ETF」,更為市場帶來了新一波話題與想像。投資平台、媒體、理專,紛紛開始推廣這個「會動的 ETF」。
但主動式 ETF 究竟是什麼?和被動式 ETF 差在哪?值得一般投資人投入嗎?
--本文作者--
我是洪哲茗,國際特許財務分析師CFA。出身理工科系的我,善於拆解金融商品、破除金融話術,不銷售金融商品,讓我更能夠客觀分析商品優劣,目前已為上百人進行財務規劃與諮詢,歡迎點我了解顧問服務項目,了解如何為理財做最好的選擇!
主動式ETF是什麼?跟被動式ETF、傳統基金有何差異?
顧名思義,主動式ETF強調由經理人主動選股,靈活操作,同時搭上ETF低費用率的特性,主打比傳統基金更有機會擊敗大盤,也比「無聊」、被動追蹤指數的指數ETF,更有話題性。(延伸閱讀:基金跟ETF有什麼不同?理財小白該如何入門?)
![]() |
圖片來源:作者自製 |
主動型ETF可以買嗎?
只不過,把撒尿蝦跟牛丸摻在一起變成撒尿牛丸,真的會比較好嗎?或許我們可以看一下美國主動式ETF的發展狀況。
2023年起,美國掛牌交易的主動型ETF檔數,已經正式超過被動型ETF。不過,2024年底主動型ETF市值約6,300億美元,仍然遠低於被動型ETF。而國人較為耳熟能詳的主動式ETF,當屬方舟投資發行、Cathie Woods操盤的創新主動型ETF,代號是ARKK,疫情期間因為資金寬鬆造成ARKK飆漲5倍,讓Cathie Woods一度被受封為「女股神」。
不過,2022年通膨聲起,聯準會暴力升息,讓ARKK從最高一股超過150元、崩跌到最低30元,股價腰斬再腰斬,神話瞬間幻滅,從女股神變成「女韮神」。
這個例子正反映了「主動式」管理的缺點:投資人必須要足夠的能力,或是擁有預知未來的水晶球,才能挑選出真正能擊敗大盤的操盤手。短期的股價飆漲,並不代表經理人真正的能力,很有可能只是運氣造成,終將均值回歸。但很遺憾的是,市場上能擊敗大盤的經理人寥寥可數,追逐短線話題的投資人,最終大多都是失敗收場。
財務顧問視角:主動式ETF適合誰?
![]() |
圖片來源:freepik |
作為獨立財務顧問,我常常提醒客戶:重點不是商品本身,而是它在財務規劃中的角色。主動式ETF是一個新的金融工具,但我們要先問自己的是:
- 希望它能解決什麼問題?(降低波動?抗通膨?資產成長?)
- 佔整體資產配置的多少比例?
- 策略與財務目標有對齊嗎?
如果只是因為「想要多賺一點」、「怕錯過市場」而買,那主動式ETF可能不是解方,反而會成為焦慮的來源。
相反地,當你有一個完整的資產配置規劃,知道哪些錢要穩健、哪些錢可以積極,那麼主動式ETF可以是考慮的靈活配置。當然,前提是該做的產業研究、公司發展、經理人選股方針等功課,一樣都不能少。
主動式 ETF 的興起,反映了投資人對「更多可能」的期待。但在這個可能中,你更需要的是清晰的資產配置、風險管理與目標導向。如果你也在思考該不該換策略、擴充工具,或想了解這些新產品在財務規劃中的角色,歡迎預約 30分鐘線上流程諮詢,了解財務顧問如何用不同的視角,幫你看見整體佈局的可能。
常見問題FAQ
Q1. 主動式 ETF 和主動基金有什麼不同?
主動式 ETF 雖然由經理人主動操作,但結構上仍是 ETF:透明度高、管理費低(相較於傳統主動基金)、盤中可交易。而主動基金則多為每日一次報價、費用率高、無法隨時買賣。
Q2. 投資主動式 ETF 要注意什麼?
• 費用比被動ETF高,但是否划算要看績效能否長期超越指數
• 經理人能力關鍵,可觀察其過往表現、選股邏輯
• 若沒有明確策略與目的,不建議單靠題材選擇
Q3. 主動式 ETF 值得長期持有嗎?
如果該ETF的投資策略與你的長期目標一致(如成長、股息、通膨防禦等),當然可以納入長期持有清單。但仍需定期檢視策略是否改變、績效是否跑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