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產配置怎麼做?百年數據道出投資報酬與風險的真相
![]() |
圖片來源:freepik |
「我這筆錢該怎麼投資?」
這是在輔導客戶理財規劃的過程中,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。但這句話的背後,其實藏著更多關鍵資訊:
這筆錢什麼時候要用?
在此之前,能不能承受波動?
你追求的是資產成長?還是穩定保本?
這些條件,才是決定資產配置策略的關鍵。(延伸閱讀:手上有100萬,要如何規劃投資理財)
--本文作者--
我是洪哲茗,國際特許財務分析師CFA。出身理工科系的我,善於拆解金融商品、破除金融話術,不銷售金融商品,讓我更能夠客觀分析商品優劣,目前已為上百人進行財務規劃與諮詢,歡迎點我了解顧問服務項目,了解如何為理財做最好的選擇!
投資,不能只看報酬率,還要看時間軸
下圖是依據美國1928~2024年的歷史數據,統計在不同的股債配置比例下,年化報酬率的結果。這張統計數據可能讓你眼花撩亂,所以我統整出兩個最大的重點:
![]() |
圖片來源:作者自製 |
1. 當時間拉長(10年以上),不論採用何種配置,年化報酬率的標準差都會大幅降低。但此時加入債券配置,降低風險(標準差)的效果有限,反而會拉低平均報酬率。所以此時增加股票比重、甚至全股票配置,會是兼顧效率與風險的好選擇,時間拉長到30年,更是明顯。
![]() |
長期投資期間:股債配置對報酬與風險的影響(圖片來源:作者自製) |
2.若時間越短,股票比例高的配置,風險就越大,此時加入債券,可大幅降低風險,損失的報酬率相當有限,尤其時間不長的情況下,年化報酬率差1~2%的差異並不大。所以目標時間越短,就建議債券比例要越高,甚至一年以內要動用的錢,就不要進入投資市場,直接以存款準備就好。(延伸閱讀:股票投報率、年化報酬率怎麼看?多少才算高?)
結合以上這兩點,就是我們在《精準投資》、《頂尖財務顧問的48堂財商素養課》一直出現的這張資產配置原則圖:
![]() |
圖片來源:作者自製 |
投資不是下注,而是資產的分工合作
這個配置邏輯的核心不是「追求高報酬」,而是報酬率來自財務目標的時間。能忍受波動的時間越長,市場就越有機會用「長期平均報酬」回報我們。(延伸閱讀:通貨膨脹什麼最保值?什麼資產可以抗通膨?抗通膨資產配置的三大重點)
很多人對於「資產配置」這個詞感到抽象。其實,它的本質就像一場馬拉松:
• 股票:拉高整體資產成長速度(但跑起來喘、可能跌倒)
• 債券:幫助穩定節奏、保持體力(報酬不高但可靠)
• 存款:隨時補水,不會中途抽筋(流動性)
資產配置,不是要求跑得最快,而是在目標時間內,幫我們完成這場財務馬拉松。
長期不只是時間,更是紀律與規劃
真正成功的理財,不是找到「最會漲的標的」,而是找到一套自己理解、能執行、能走得久的系統。
這套系統,不在股市,也不在基金公司手上,而是在我們對資產配置、風險管理與財務目標的清晰度上。如果你也想了解「你目前的資產配置」是否合理,或你也曾在市場波動中迷惘過,歡迎與我預約30分鐘線上流程諮詢,了解我們如何協助客戶,從時間軸與目標出發,重新設計屬於你的資產配置策略。
常見問題FAQ
Q1. 我可以只買股票嗎?報酬率不是最高?
可以,但前提是你能撐得過跌 20%、30%、甚至更久不回本的時候。如果你 3 年後就要用錢,這種波動會讓你非常難受,也可能被迫在低點賣出。
Q2. 我應該怎麼知道自己的配置要多少股票、多少債券?
從你的目標開始:這筆錢何時用、要支應什麼、風險承受程度如何?這些條件決定配置,而不是用年紀或網路文章直接套用某個比例。
Q3. 有沒有辦法「不用承擔風險又有好報酬」?
沒有。你能做的,是用時間與配置對風險進行管理與調和。這不是保證回報,但能讓你走得長久、不焦慮、不中途放棄。
即可索取限量免費300元財務健檢